家庭医生在线首页 > 疾病频道 > 肾病科 > 肾病疾病 > 正文

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医病因

2014-03-12 15:59:42      家庭医生在线

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指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,引起高血压和低钾血症,病因多为单侧肾上腺瘤,少数为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,偶为肾上腺癌肿。

  中医病因

  从原醛症的临床表现看,该症与中医的痿症较为接近。对于此种痿症的病因,有人认为]系湿热内蕴引起;也有认为系肝肾亏损,精血不足,不能荣养筋脉而引起。

  中医病机

  中医认为肝肾不足、水不涵木,易致上实下虚之症,出现头痛;肾藏精而开窍于耳,肾精损伤,髓海空虚,出现头晕、耳鸣;肝肾久亏,精血耗损,筋骨肌脉失去濡养而致四肢乃至全身肌肉乏力;肝阳虚越,血不养筋,有时还可出现风动抽搐。由湿热内蕴引起者,因湿为阴邪,其性重浊滞腻,与热相合,蒸蕴不化,胶着不去,故病程缠绵难愈;湿蒙清阳,故头晕头胀;湿热壅塞清窍,则耳鸣作响;湿热浸淫筋脉,气血阻滞,筋脉弛缓而成痿。

  病理

  本病主要病理改变在肾上腺和肾脏。肾上腺以单一腺瘤为最多见,约占80%~90%,多为1~2cm,少有超过3cm者,包膜完整、切面呈桔黄色,镜下示肿瘤由大透明细胞组成,电镜下瘤细胞线粒体嵴呈小板状,具有球状带细胞特征。多发性腺瘤或增生伴结节少见。双侧增生约占9%,大多为球状带弥漫性增生,镜下见大量透明细胞。 ACTH依赖型除球状带增生外,也可为束状带增生。增生腺体大多增大。腺癌仅占1%;较腺瘤为大,腺癌细胞多有坏死,此点可与腺瘤相区别,且电镜下癌细胞常无基膜。肾脏病变为长期失钾所致;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形成,水肿变性、颗粒样变及上皮脱落,远曲小管及集合管呈颗粒样变,萎缩扩张,严重者有肾小管坏死。肾小管呈玻璃样变,周围纤维化。高血压历时较久者肾小动脉管壁增厚,肾小球旁细胞减少,颗粒消失。

  病理生理

  大量醛固酮的滞钠排钾是本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,但由于水钠滞留,细胞外液扩张到一定程度引起体内排钠反应,血容量扩张又可刺激心钠素的分泌,心钠素具有利水、利钠作用,故本病很少发生水肿。醛固酮可加强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而引起高血压。钾的大量丢失会引起神经、肌肉、心脏及肾脏的功能障碍。细胞内K+丢失,Na+、H+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内酸中毒,而细胞外液pH值上升,呈碱血症。一般情况下在因吐泻等原因引起失钾时,肾脏远曲小管通过加强Na+一H+交换,减弱Na+一K+交换而保留钾,但在原醛症中因大量醛固酮的存在而继续滞钠保钾,故尿液仍呈中性或碱性,碱中毒时细胞外液游离钙减少,加上醛固酮促进尿镁排出,故可出现肢端麻木和手足搐溺。醛固酮增多后可抑制肾素分泌,故原醛症又称低肾素性醛固酮增多症,与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肾素分泌增多明显不同。

(责任编辑:梁土清 )

相关推荐

文章关键词:

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主要病因

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(办ma即叫咖四吁1aia,PAH) 与IHA及GRA一起组成增生性原醛,占原醛症的1N。PAH在病理形态上与特醛……详细>>

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发病机制

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指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,引起高血压和低钾血症,病因多为单侧肾上腺瘤,少数为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,偶为肾上腺癌肿。详细>>

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理

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又称特醛症,是原醒症的第二位常见病因,也称双侧肾上脓球状带增生,约占30%,在儿童原醛症中为最常见类型。详细>>

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预防

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指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,引起高血压和低钾血症,病因多为单侧肾上腺瘤,少数为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,偶为肾上腺癌肿。详细>>

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表现

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均为大量醛因酮港钠排钾所致。主要临床特点是高醛固困血症、低肾隶血症伴高血压、低血钾等。详细>>

  • 刘文超

  • 王雅杰

  • 温宗秋

  • 刘魁凤

专家答疑少精症患者一定会不育吗?

广东省中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

古炽明 副主任医师

擅长:泌尿系肿瘤、泌尿系结石、前列腺疾病的微创腔镜诊治....[详情]